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三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栈中的栈帧随着方法的进入和退出而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出栈和入栈操作。每个栈帧中分配多少内存基本上是在类结构确定下来时就已知的,因此这几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具备确定性。
而Java
堆和方法区则不一样,一个接口中的多个实现类需要的内存可能不一样,一个方法中的多个分支需要的内存也可能不一样,我们只有在程序处于运行期间时才能知道会创建哪些对象,这部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都是动态的,垃圾收集器所关注的是这部分内存。
引用技术算法
虚拟机并不是通过引用计数算法来判断对象是否存活的。
根搜索算法
通过一系列的名为CG Roots
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成为引用连(Reference Chain
),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连相连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
再谈引用
- 强引用:类似
Object obj = new Object()
这类的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引用的对象 - 软引用:用来描述一些还有用,但并非必需的对象。对于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并进行第二次回收。
- 弱引用:用来描述非必需对象,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 虚引用:也称为幽灵引用或者幻影引用。它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
生存还是死亡
在根搜索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它们暂时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如果对象在进行根搜索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
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并且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
方法。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
方法,或者finalize()
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
如果这个对象被判定为有必要执行finalize()
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将会被放置在一个名为F-Queue
的队列之中,并在稍后由一条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低优先级的Finalizer
线程去执行。这里所谓的“执行”是指虚拟机会触发这个方法,但并不承诺会等待它运行结束。稍后GC
将对F-Queue
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小规模的标记,只要对象能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
回收方法区
方法区(或者HotSpot
虚拟机中的永久机)的垃圾收集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
回收废弃常量与回收Java
堆中的对象非常类似。例如一个字符串abc
已经进入了常量池中,但是没有任何String
对象引用常量池中的abc
常量,也没有其他地方引用了这个字面量,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生内存回收,而且必要的话,这个abc
常量就会被系统清除出了常量池。
判定一个常量是否是“废弃常量”比较简单,而要判定一个类是否是“无用的类”的条件则相对苛刻。类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才能算是“无用的类”:
- 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
Java
堆中不存在该类的任何实例 - 加载该类的
ClassLoader
已经被回收 - 该类对应的
java.lang.Class
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垃圾收集算法
标记 - 清除算法
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它的主要缺点有两个:一个是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过程的效率都不高;另外一个是空间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程序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复制算法
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
这样使得每次都是对其中的一块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
这种算法的代价是将内存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新生代的对象98%是朝生夕死的,所以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内存空间,而是将内存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
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
空间,每次使用Eden
和其中的一块Survivor
。当回收时,将Eden
和Survivor
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地拷贝到另外一块Survivor
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
和刚才用过的Survivor
的空间。
HotSpot
虚拟机默认Eden
和Survivor
的大小比例是8:1,只有10%的内存会被浪费掉(备用Survivor
),但是我们没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当Survivor
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依赖其他内存(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
)
标记 - 整理算法
根据老年代的特点,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标记 - 整理”(Mark-Compact)算法,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楚”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分代收集算法
根据对象的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是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
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
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自动内存管理最终可以归结为自动化地解决了两个问题:
- 给对象分配内存
- 回收分配给对象的内存
对象的内存分配,就是在堆上分配,对象主要分配在新生代的Eden
区上,如果启动了本地线程分配缓冲,将按线程优先在TLAB
上分配。
几条最普通的内存分配规则。
对象优先在Eden分配
大多数情况下,对象在新生代Eden区中分配。当Eden区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配时,虚拟机将发起一次Minor GC。
新生态GC(Minor GC):指发生在新生代的垃圾收集动作,Minor GC非常频繁,一般回收速度也比较快。
老年代GC(Major GC / Full GC):指发生在老年代的GC。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所谓大对象就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Java对象,最典型的大对象就是那种很长的字符串及数组。经常出现大对象容易导致内存还有不少空间时就提前触发垃圾收集以获取足够的连续空间来“安置”它们。
大对象对虚拟机的内存分配来说就是一个坏消息;比遇到一个大对象更加坏的消息就是遇到一群“朝生夕灭”的“短命大对象”。
长期存活的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虚拟机给每个对象定义了一个对象年龄(Age
)计数器。如果对象在Eden
出生并经过第一次Minor GC
后仍然存活,并且能被Survivor
容纳的话,将被移动到Survivor
空间中,并将对象年龄设为1。对象在Survivor
区中每熬过一个Minor GC
,年龄就增加1岁,当它的年龄增加到一定程度(默认是15岁)时,就会被晋升到老年代。
动态对象年龄判定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程序的内存状况,虚拟机并不总是要求对象的年龄必须达到MaxTenuringThreshold
才能晋升到老年代;如果在Survivor
空间中相同年龄所有对象大小的总和大于Survivor
空间的一半,年龄大于或等于该年龄的对象就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无须等到MaxTenuringThreshold
中要求的年龄。
空间分配担保
在发生Minor GC
时,虚拟机会检测之前每次晋升到老年代的平均大小是否大于老年代的剩余空间大小,如果大于,则改为直接进行一次Full GC
。如果小于,则查看HandlePromotionFailure
设置是否允许担保失败;如果允许,那只会进行Minor GC
;如果不允许,则也要改为进行一次Full GC
。
新生代使用复制收集算法,但为了内存利用率,只使用其中一个Survivor
空间来作为轮换备份,因此当出现大量对象在Minor GC
后仍然存活的情况时,就需要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让Survivor
无法容纳的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